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

十大机构看后市:短期波折不影响A股中长期走势,牛市还有纵深,四季度还有科技行情,超调提供较好介入时机

  本周三大指数,上证指数跌1.47%,深证成指跌4.99%,创业板指跌5.71%,后市将如何发展?看看机构怎么说。


本周三大指数,上证指数跌1.47%,深证成指跌4.99%,创业板指跌5.71%,后市将如何发展?看看机构怎么说。

中信证券:A股最大结构性基本面线索是中企出海

当前A股最大的结构性基本面线索依然是中企出海,当中美重新陷入斗而不破的状态时,或持续影响市场对出海的定价。4月后的TACO经验加上中国底气的增加,导致不少投资者调仓时犹豫不决,给了红利板块阶段性高切低并获取超额的机会,但这只是旧逻辑下的轮动,并非新的主线。新的线索是中国长期且系统性的保障资源安全、产业链安全和领先技术安全的战略意图,红利轮动结束后,需密切跟踪可能贯穿明年的新线索,包括产业链安全和端侧AI。

广发策略:如何看科技调整主线板块下跌时间、幅度复盘

广发证券表示,对比到本轮,光模块、PCB指数调整时长达13个交易日,调整幅度分别达17%、16%,和历史主线对比,调整时长尚未达到平均水平,但调整幅度已经接近历史均值;而创新药指数自9.2以来趋势缓慢走弱,调整时长达28日,调整幅度达11%,和历史主线对比,调整时长超过平均水平,但调整幅度尚未到达。对于横盘主线,从交易角度有两种应对思路、无优劣之分:①先离场,后续等待新的催化/股价新高/分歧降低重新入场;②放宽止损坚定持有,熬过横盘消化的过程。

中信建投证券:缩量轮动继续风格切换已起

继九月初算力板块交易过热见顶后,市场进入牛市整理期,呈现资金高切低、指数横盘、缩量轮动的特征,该特征主要系目前尚未达到牛市整理期结束条件、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仍在、关键会议前波动收敛所致。总体上我们认为牛市逻辑仍在,一方面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,另一方面结构性景气提供支撑,资金面充裕,下修幅度或有限。中期配置方面,风格切换已经开始,短期关注“反制+避险”,年底关注红利+科技风格。重点关注板块包括:红利、有色、银行、钢铁、农林牧渔、AI、黄金、电池、芯片、机器人、创新药等。

中金:短期波折不影响A股中长期走势,若超调可能提供较好的介入时机

短线调整期可能仍未结束,不改去年924以来的震荡上行趋势。8月底至今A股呈现调整态势,指数窄幅区间震荡。前期成交过快上涨后,近期外部环境变化对市场风险偏好带来影响。往后市看,我们认为短期震荡调整特征仍在延续,期间需要关注内外部几个重要事件政策时间节点,如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及十五五建议、韩国APEC峰会、中美关税谈判进程,等等。我们认为短期波折不影响A股中长期走势,去年924以来的震荡上行态势仍在延续,若短期市场出现超调,可能提供较好的介入时机。

申万宏源:牛市还有纵深,四季度还有科技引领的行情

现阶段,科技长期性价比已偏低,但短期性价比问题已消化充分。可以通过累积产业催化,演绎新一轮科技行情。

2026年春季可能是阶段性高点(结构性行情的高点),彼时A股市场可能面临三个问题的挑战:1.需求侧关键验证期到来,供给增速回到低位后,供需格局容易改善,但如果需求偏弱还是可能使得供需拐点推迟,使得新阶段行情的出现推迟。我们提示,2026年供需改善不会“证伪”只能“推迟”,2026年全球宽松格局进一步强化,A股“政策底、市场底、经济底”依次出现框架的有效性回归。2026年国内加码宽松的时刻,可能就是新一轮行情启动的时刻。2.届时新增结构亮点可能还需要等待,国内科技产业趋势决定性催化+反内卷效果验证期到来都需要时间,26年春季可能仍是缺乏新主线状态。3.届时科技产业趋势行情的长期性价比可能来到极低位(神似2013年底的创业板和2019年底的食品饮料),行情演绎可能因此进入一个中期休整期。

短期调整后,我们认为25Q4还有科技引领的行情。2026年春季可能是阶段性高点,但大概率不是2026年全年高点,更不是本轮全面牛市的高点。牛市还有纵深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全面牛市演绎的条件会越来越充分。

光大证券:牛市中市场回调的情况较为常见,市场大方向或仍处在牛市中

市场波动加大主要与高估值下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增加有关。此前支撑市场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中美关系缓和。但近期中美关系不确定性正在增加,VIX指数也出现了明显抬升。叠加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在历史相对高位,因此股市波动便出现了加大。

历史来看,牛市中市场回调的情况较为常见。牛市震荡上行阶段通常在开启后的第60~80个交易日里的走势较为震荡。此外,从历史来看,牛市震荡上行阶段开启后形成阶段性高点后的回调,通常在震荡上行的涨幅收窄至6%~7%后,重新开启上涨。从时点上来看,牛市震荡上行阶段开启后形成阶段性高点后的回调低点,通常出现在震荡上行开启后的第90个交易日附近。

市场大方向或仍处在牛市中,不过短期或进入宽幅震荡阶段。当前市场开启回调的时间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规律。从调整的幅度来看,当前市场最大回撤为4.01%,并未超过历史水平。市场大方向或仍处在牛市中,不过短期或进入宽幅震荡阶段。

短期关注防御及消费,中期关注TMT和先进制造行业配置方面,短期关注防御及消费板块。历史来看,市场处于震荡的过程中时,前期滞涨方向可能表现会更好,对应于本轮即为高股息及消费板块。此外,外需不确定性加大背景下,内需加码预期可能会加强,利好消费。防御板块中可关注银行、公用事业、煤炭等高股息方向,以及具有避险属性的贵金属等;消费板块中,可以关注食品饮料、社会服务、美容护理等有望受益于内需政策加码的方向。

中期继续关注TMT和先进制造板块。流动性驱动行情下,行情中期TMT更容易成为主线,本轮或许也会如此。TMT板块当前存在较多催化,如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、AI产业趋势持续发展,自身也存在上行动力。若行情转向基本面驱动,考虑到当前行情或正处于中期,先进制造值得重点关注。

中泰证券:如何看待本周A股市场缩量调整?

本周市场虽经历缩量调整,但成交量阶段性回落更多体现为资金观望与短期情绪修复,并非趋势性逆转。建议继续关注有色金属与科技成长两大主线:1)有色金属板块:全球流动性环境边际改善叠加避险情绪升温,推动稀土、黄金等资源品展现出较强韧性。2)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科技成长板块龙头:科技成长领域虽经历了近期的缩量调整,但其中长期投资价值依然突出。

东吴证券:对市场依然持乐观态度,A股慢牛趋势不改

企业盈利复苏和弱美元的叙事均进入关键的验证窗口期。叙事短期可能有波折,但中期确定性较强,因此我们对市场依然持乐观态度,A股慢牛趋势不改。但基于短期的三重交易性风险叠加,近期市场波动率明显放大,成长风格或存在阶段性漂移问题,虽然周期、消费、红利都存在阶段性机会,但波动率放大的环境下控制风险是核心。

回顾年内行情驱动,以消费和地产为主的内需板块更多在于估值驱动,而业绩预期仍未改善;反观以科创、创业为主的科技成长,则是业绩、估值的戴维斯双击。因此,单纯讨论行业的补涨并无意义,后续依然需要关注具备景气和叙事逻辑的趋势主线。

从行业配置来看,以海外算力、芯片制造为主的硬科技存在一定的溢价,考虑科技景气的叙事,有望从硬件上游端传导至下游需求场景,因此建议新出海叠加AI赋能的方向:(1)BD出海进入商业收获期的创新药;(2)AI应用加速落地场景,包括游戏出海、短视频出海等传媒、互联网方向;(3)端侧产品进入密集发布期,消费动能新旧切换,有望带动消费电子走出新周期;(4)地缘风险频发,大国崛起的军工出海。

开源证券:纠结期或并不长发令枪响或再突破

坚定牛市信心,双轮驱动下,科技为先,PPI交易为辅科技内部要关注高低切:电池、电网、消费电子、游戏、军工、互联网。操作上:(1)科技成长+自主可控:电池、电网、液冷、机器人、游戏、互联网、半导体、AI应用、军工,此外关注与指数共振度较高的金融科技。(2)受益于“PPI边际改善+部分低位补涨”的顺周期扩散:钢铁、化工、有色金属、建材有望受益,保险、白酒、地产或存估值修复机会。(3)具备反内卷弹性、更“广谱”方向:本轮反内卷的范围已超越传统周期品,光伏、锂电、工程机械、医疗、港股恒生互联网等部分制造与成长方向同样具备中期潜力。(4)出海结构性机会:中欧贸易关系缓和(对欧洲出口占比高品种:汽车、风电等)及小品类出海(如零食等);(5)底仓配置:稳定型红利、黄金、优化的高股息。

华金证券:慢牛不变,均衡配置

情绪处于高位且外部重大事件发生后A股多继续上涨,主要受政策和外部事件、流动性等因素影响。一是政策和外部事件是影响A股走势的核心因素:首先,偏积极的政策落地或外部事件下,即便情绪偏热,A股也可能继续走强,如2010/10“十二五”规划建议、2015/10“十三五”规划建议、2019/2第六轮中美经贸磋商、2025/5中美日内瓦会谈联合声明等;其次,若政策收紧或外部事件偏负面时,A股可能走弱。二是流动性宽松可能推动情绪处于高位且外部重大事件发生后A股继续走强。三是基本面对情绪高位且外部重大事件发生后A股走势的影响有限。

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十大机构看后市:短期波折不影响A股中长期走势,牛市还有纵深,四季度还有科技行情,超调提供较好介入时机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常福强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swlnl.cn/31567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