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,但这背后,恰恰是现代战争逻辑的根本转变。
第一,战略导弹不是“炮弹”,而是“棋盘手”
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概念:东风导弹不是用来打阵地战的机枪子弹,指望它像炮弹一样成千上万地倾泻,那是理解上出了偏差。尤其是射程覆盖全球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先进的中程导弹,它们从设计之初,扮演的就是“战略棋手”的角色。
它们的核心任务,不是在战场上消灭一个班、一个排,而是执行“战略打击”。啥叫战略打击?简单说,就是直接摧毁高价值战略目标。比如,像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、横须贺海军基地这样的核心军事枢纽,或者是指挥中心、后勤枢纽、通信节点等战争命脉。
用一发价值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导弹,去换取一个能让敌方整个作战体系瘫痪的战略节点,这笔账,无论怎么算都是划算的。因此,衡量导弹够不够用,不能看总数,而要看它能“点名”掉多少个关键目标。
第二,80枚“东风快递”的毁灭性账单
那么,美国智库说的“80枚就够受”,依据何在?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。我们以东风-26和东风-21D这类中程弹道导弹为例。
假设一次战术突击,向一个大型海军基地或空军基地发射10-15枚导弹,即使对方拥有先进的防空系统,在饱和攻击下也难免被多枚突破。
一枚导弹携带的集束子母弹或高强度侵彻弹头,足以彻底摧毁跑道、机库、港口设施和停泊的舰机。瘫痪这样一个核心基地,就可能直接废掉敌方前沿部署的进攻矛头。
如果把目标扩大到亚太地区数个关键基地、指挥中心以及航母战斗群,80枚导弹的精准分配,足以在战争初期就重创对手的作战体系,让其强大的海空军力量“有枪使不出”,瞬间丧失战略主动权。
这还没算上能直接威胁北美本土、携带核弹头的东风-41、东风-31AG等洲际导弹所带来的、更高层级的终极威慑。那种“代价”,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的。
第三,中国核策略的智慧:足够、有效、不搞军备竞赛
所以,我们讨论导弹“够不够用”,关键要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什么。中国一贯奉行“适度有限”的核威慑政策,追求的是“足够、有效”的核力量,确保在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,依然拥有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,能对侵略者造成无法承受的毁灭。
我们不需要像冷战时期的美苏那样,维持上万枚核弹头,追求能毁灭地球几十次的“超杀”能力。那不仅是巨大的经济负担,更是全人类的灾难。
2600枚这个量级,配合多元化的发射平台(发射井、公路机动、战略核潜艇),已经构成了一个极具生存能力和威慑力的体系。它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,我们的“杀手锏”都能穿透对方的防御网,完成使命。这是一种既维护了国家安全,又避免陷入疯狂军备竞赛的战略智慧。